学生空间
首页> 学生空间> 正文
【三下乡社会实践】“文报中的抗战,革命精神的引领”——全讯白菜网“三下乡”实践团探访《新华日报》社旧址

点击量:458 日期:2017/08/28 作者:杨婧怡 编辑:

2017年8月27日,实践团跟随着革命的步伐来到了位于祠堂街38号的《新华日报》社旧址。对曾经在革命中党的喉舌之地开始了探索。


据悉,《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并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

   走到日报社门口,映入眼帘的是披着岁月痕迹的砖块,昭示着这儿岁月的久远。铁门前被风沙侵蚀得斑驳的门匾,不禁让人想起那些慢慢地离我们渐行渐远的革命的岁月。走入门内,一股浓烈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昔日革命喉舌之地早已变为成都市民生活的地方,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生活的烟火气息。能让人想到的是,这儿并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也联想到了如今许许多多的老建筑保护的缺失,使得人们对历史、对文化渐渐的淡忘。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对于老建筑的保护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就如同当年梁思成对古建筑保护的热情。把老的革命旧址保护起来,也许可以就保留其最原始的样子,也甚至可以考虑加以修缮,并发挥相应一些宣传教育作用并可考虑使其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随后,实践团参观“四川保路运动纪念碑”与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建于1913年,是当时川路总公司为了纪念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中牺牲烈士而修建的纪念建筑。纪念碑碑台仿照铁路月台修建,呈圆柱形。碑座与碑身为方锥形,其中碑座四面分别是铁轨、火车头、信号灯、转辙器和自动联接器的浮雕图案。


来到纪念碑下,抬头仰望,崇敬之情油然生于心。百年前的种种热血与悲情,那些长眠于地下的英灵,在站在碑下仰头的那一刻起,又重新在观瞻者的记忆中被唤醒。新的尘埃不断积累在巴蜀的土地,不断地掩埋过去,而纪念碑屹立不倒,提醒着一代又一代新生的灵魂,有那样一种刚直无畏需铭记传承。


   距纪念碑不远的是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曾经的故事被藏在这里。“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清末的四川,动荡的时局,革命的热血沸腾难捺。一个个名字,一张张照片,那些有血有肉的脸庞似重现于眼前,提醒着当下的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历史。